血液黏度

临床化学检查方法介绍--血液黏度介绍

血液黏度介绍: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动时邻近两层平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而形成的阻力。对其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血液黏度正常值:

  切变速率为115(S-1)时,黏度为5.61土0.85 mPa•s。  切变速率为46(S-1)时,黏度为7.3 ±1.1 mPar•s。  切变速率为11.5(S-1)时,黏度为10.4 ±1.0mPa•s。

查看全文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血浆黏度(PV)介绍

血浆黏度(PV)介绍:

  血浆黏度约为全血黏度的1/8-1/4,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之一。通常血浆黏度主要依其高分子化合物的变化,诸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脂和糖类等浓度增加有关。血浆黏度增加导致血流不畅,甚至阻断,可反映淤血存在。

血浆黏度(PV)正常值:

  男性 0.85-1.99毫帕/秒;  女性 0.82-1.84毫帕/秒。

血浆黏度(PV)临床意义:

  血浆黏度增高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

查看全文

血液的化学检验项目--全血还原黏度介绍

全血还原黏度介绍:

  全血黏度随红细胞的压积而变化,红细胞压积越高,全血的表现黏度越大。为了消除红细胞压积影响,便于比较不同血样的黏度,一些学者引入了全血还原黏度的概念。

全血还原黏度正常值:

  6.65-8.15mPa·s。

全血还原黏度临床意义:

  (1) 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栓塞、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

查看全文

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特征

血液属于非牛顿液体和非牛顿黏度。血液黏度随其切变率的改变而改变。在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高;在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低。

查看全文

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都有什么?

(1)血细胞因素:

①红细胞数量与血液黏度成正比;红细胞体积越大,血液黏度越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低,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越大使血液黏度增高。

②血小板数量增加、黏附及聚集性增高均可使血液黏度增高。

③白细胞数量增加也可使血液黏度增加。

(2)血浆因素:血浆是牛顿液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以及血脂增高均可使血液黏度增高。

(3)其他因素:温度、性别、pH及渗透压均影响血液黏度。

查看全文

血浆黏度(PV)的概述

  血浆黏度约为全血黏度的1/8~1/4,是反映血液流动性的指标之一。通常血浆黏度主要依其高分子化合物的变化,诸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脂和糖类等浓度增加有关。血浆黏度增加导致血流不畅,甚至阻断,可反映淤血存在。

查看全文